查看原文
其他

昨晚余华首次单人直播了,但“活着”永远都不是“欢乐颂”

将爷 人格志
2024-09-06



    文丨将爷



今天周末,和大家闲聊一下吧,说到哪算哪。
先要说句“对不起”!上一篇文章《朱令父亲突然亮剑,对这道光不能假装看不见》,有点火,有一两千人在加我微信。我那号满员了,这次大家基本都没加上,这让我既懊恼,又愧疚。

我最近没时间和大家说话,四月一场直播聊天也没搞,工作真的太忙了,预估到年底,才能有时间来公号上写点硬稿子。实在不行的话,过阵子我就把去年写的几十篇“大话中国古代人格”先拿出来更新,是我压箱底稿子。
我算是一个社会观察者,从经济民生角度看,今年能看到的光真不多了倒是权力腐败和垄断掠夺的脏事,令人很绝望。当然,这种事我也不敢多说,现在只是想保个命,撑到陪大家一起看看如何收场。
有一点,我觉得吧,文化人是真的醒过来了,在用心做自己的事。现在,作家艺术家们是最不愿躺平的群体,每次我碰到这类人,听到最多的一个字,就是“忙”。想一起吃个饭,喝个酒,对他们太奢侈了。忙着码字,忙着推广,忙着搞直播。
余生太短,思想者和生活家要活出质感,都得这么忙。
昨天晚上,余华老师在抖音搞了人生首场单人直播,共有680万人看了。我瞅了一阵子,来说几句感慨。
直播现在是最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产品。要我说,这最能体现真才实学。如果说话再能更自由一些,直播甚至比写作更适合表达才情和思想。余华写得好,直播也很好,及时互动,让语言的碎片都成为思想的切片。
今天不少自媒体在说余华首场直播这事,主题全是“欢乐颂”,都在说这老头太逗逼了,太搞笑了。我觉得有些不是滋味,就想说点自己的感言。
昨天他主要讲《活着》《许三观卖血记》。这两本书大家都很熟悉,我以前也说过多次,就不重复余华昨天说的那些观点了。反正,他还是在说:
为活着而活着,是生命对我们的要求。
活下去,就其实也是很高级的追求”。

  大多数人都在面对苦难。苦难不会因为物质丰富就消失,有时它是精神层面的不幸。

这里解释一下,上句这几句,我是凭记忆复述的,与余华原话会稍有细节出入,但主旨是不变的。
余华是在讲文学的普遍性,按我理解,就是在是指内容的关联性。现在对很多人来说,“如何活下去”这个命题,仍是现实之问。

“世界是个草台班子”“历史有垃圾时间,个人没有垃圾时间”,这些话为什么戳心?就是因为我们经常活在被某些草包、垃圾控制掠夺的生活环境中。

本来活得好好的,接下来,就能破茧成蝶了,结果,一个一个傻逼舔狗就能把我们生活弄回到阴沟里。
真正读懂《活着》的意义,在今天是特别重要的。
小说《活着》我看了两次,此外,还看过孟京辉的话剧版《活着》,每次都是掉眼泪的,因为总有一些触点能碰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了。
余华以前就说过:“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。”这么多年,直到昨晚直播,他依然这么说。

然而,不得不说,他的“活着”声音,却被“欢乐颂”掩盖了。
对此,得拧清楚。我理解是,余华才是真正看透生活,明白“活着”是多么真实而又无奈的人。
记得我第一次读小说《活着》时,还在上大学。那时我日子过得真的太惨了,整整四年,都在打工中度过,挣的钱除了供自己生活,还得养家,给母亲治病。当时,我看到书中福贵那么凄凉绝望,就老往自己的生活场景中带,觉得活着咋特么这么难。
这些事,现在再说,风淡云清了、其实,也不是,我只是不敢再碰那些细节了,免得被说是在卖惨。
但得说一个感受,就是《活着》中有句话,叫“一想到死,人就会特别善良”,我是有真切体验的。
有一回,是在夏天,我爬楼送促销赠品,一层一层爬,从早上爬到下午,饿了就啃干馒头,渴了就把头套到自来水笼头上喝。后来,我觉得腿累断了,心脏要跳出来了,突然就晕倒了。
迷迷糊糊中,我被人弄醒,动都不能动,躺着看天空,第一件事就想到,得告诉家里,我在哪存了一点钱,得拿给老母亲看病。
想完家人,我才想到自己会不会死。当时,想到的正是《活着》里那个吃馒头喝水被撑死的情节。我就按余华小说中说的“水泡馒头”变大比例,计算我那天吃了几个馒头,被水泡开后,会不会把我肚子撑炸了,要了小命。
哎,不说惨的。说个积极的——那时,我虽穷,但确实还没惨到卖血的地步。
我对余华作品最喜欢的,是《许三观卖血记》。这书同样是讲怎么活着、活出尊严的事。
我记得有个细节,说的是在饥荒年份,许三观一家五口,为了降低饥饿感,就躺在床上不动弹,来减少消耗。当时,许三观还想到个办法,就给孩子讲好吃的菜品,什么炒红烧肉呀,清炖鲫鱼呀,爆炒猪肝呀。他是想让孩子听着能解馋。
成语故事有“画饼充饥”,余华让我知道“听菜解馋”。不过,对这事,我没想明白。当时,我拿这招自我测试,但效果是反的,因为越想到有好菜,就越感觉饿。至今我没想明白余华这个创新,从真实体验效果讲,是不是在摆乌龙。好像小说里也是说,孩子们被整得又哭又笑的。哭笑交杂,是大悲。
许三观几次卖血经历,真的疼死我了。我经常在文章中说个观点,叫“做父亲是不能死的,因为孩子是投奔自己的,得把他们喂养大”。其实,我这种理念产生的源头,就与许三观有关系。
许三观面对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,就自己去卖血了,然后,带他们去吃面条。哎,为孩子吃饭,为妻子看病,许三观卖血的细节,太悲情了。
对了,我想再补充一个类似的文学细节,就是李佩甫有本书,叫《生命册》,还得了茅盾文学奖(所以余华应得2次茅奖,现在1次没得)。这书里有个人物,叫虫嫂。我觉得,这个人写的,就是女版许三多。
虫嫂,个子矮小,在那个混球年代,被迫嫁给了残腿没劳动能力的老拐,还生了三个娃儿。这女人很机灵,很勤劳,但,当时只能挣工分养家。“一屋嘴,怎么办,也只有偷了。”问题是,偷被发现了,于是,那些有点权力的人,就要她陪睡。她只能同意。这样,仍养不活全家,自己只能主动跟很多男人“鬼混”,来换点吃的。为此,她还被批斗了,村里女人用下作手段,恨不得整死她。
虫嫂命太苦了。她一切所谓堕落,都是这了养孩子、护孩子、保丈夫。后来,她也卖血给丈夫看病,卖血贴补孩子上学,这一点,与许三观是一样的。
但,虫嫂比许三观更惨——丈夫嫌她脏,孩子甚至连“妈”都不叫。虫嫂把孩子个个养大上大学在城里找到工作了,但自己连孩子家门都进不了。老了没有养,只能回到自己曾经污名的乡村,孤独而死。
这些文学作品不止教会了我如何“活着”,更多是让我懂得了如何“醒着”。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写那么多批评文章就是在“为底层代言“,而是真心认为是和自己灵魂对望——我们不就是这样活着过来的吗?谁知道我们后面又会不会活回那种人生状态呢?
余华写《许三观卖血记》,有个源起——上世纪90年代初,有一天,余华和他老婆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晒狗粮,当时,看到一个中年在人群中痛哭,觉得很震惊——如此繁华热闹之境,斯人何以哭得如此惨烈,如此旁若无人?这背后会有怎样的大悲大苦,让他当街崩溃痛哭呢?
复述这个细节,是因为我们都是人群中的人,特别是活到我这种疲惫的中年,哪怕是遇着再大的悲伤,在外面场,都会克制着维护所谓的体面。但,我真心觉得,我们太多的体面,不过就是一个假面罢了。
直播间里的余华像个潦草小狗,说着那些令人捧腹的段子,但,我就是笑不出来,甚至在想,他内心藏着对众生的悲悯,对时代的痛感,只不过因为才子内心通透,只能自我消解罢了。
我不认为余华真是“把眼泪留给读者,把快乐留给自己”的人。在我看来,一个只能把悲伤藏起来保留最后的体面尊严的人,一个在脸上涂满泥巴来不让别人看到自己悲伤的人,他的深刻更值得以虔诚的心去触碰。
是的,余华再幽默我也还是笑不出来,这当然不是余华的问题,甚至也不是我的问题,而是因为活在这样的现实中,轻率地说 “岁月静好”,麻木地唱“欢乐颂”,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自省的耻辱。


PS:全文完:共3136字。我只是觉得,今天我们讲《活着》《许三观卖血记》,真的不应有太多轻慢。或许,余华也不能例外呀。这一次,我推荐一下购书连接,只给喜欢的朋友。哎,估计又要让某些一看我带货开打赏就痛苦叫骂的道德家不爽了。请大家扫下面二维码,加好友以保能及时找到我。这个小号是能加上的,谢谢各位!


欢迎关注人格志视频号,以便不会错过直播:
推荐阅读:
朱令父亲突然亮剑,对这道光不能假装看不见
昨晚莫言在公号发表余华的投稿:这对 “狗头大师”何以如此可爱?
范曾新婚启示录:活到老依然声名狼藉的人生不值得过
范曾的稳准狠
发公开信辞职的浙大教授接受采访了,他为何混得如此失落遗憾
至少同济大学的女生审美品位仍然不差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人格志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